广东省红色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0073164号-1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北路371号 电话:020-38874449
“当时南委地下党的同志就是在这棵杨桃树上架设秘密天线,一次又一次地收发重要敌后抗日情报……”雨过初晴,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枫朗镇大埔角村闲适静美,66岁的黄振庄正在南委旧址里和过往游客讲述着“南委”往事。过去大半辈子,他梦里都在期盼着红色旧址重获“新生”的一天。而今对这位老人而言,终于梦想成真了!
沿着红色旅游公路不断延伸,直至巍巍西岩山,这里游人如织,各色休闲“茶吧”让小山村格外火热,一片绿嫩的小小茶叶,撑起了一个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山下听一段红色‘讲古’,山上品一杯绿色香茗。”对革命后辈黄振庄来说,心中油生的是一种孩童时代红色记忆的“回归”。
枫朗镇大埔角村一景。吴腾江摄
红色引领
催生出一个网红旅游“打卡村”
“要了解大埔角村历史,得问问振庄伯。”在村里一家小店内,记者见到了村党支部书记郭华添口中的“振庄伯”,眼前这位老伯端坐木椅上,满头银发,面容慈祥。
说起历史,66岁的黄振庄精神矍铄。“走走走,我老家伙带你们去看看!”在老伯热情邀约下,我们一行人穿巷子、走河堤,直至一座老屋出现眼前。
“这座普通老屋也有故事吗?”就在我们疑惑间,他发力推开厚重木门,“吱呀”一声,一个并不起眼的木结构客家民居展现在记者眼前。
“老屋是我伯黄维礼的,1941年9月,南委书记方方曾住在这里。”振庄伯回忆着,1941年,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书记方方与枫朗镇大埔角新村的黄维礼同志接上关系,将南委机关经高陂转移到此屋中。期间,南委干部与当地群众之间建立了深厚情谊……
“当时乡亲们看有可疑人,会狠敲铜锣大喊‘抓贼’以提醒党员们,我一位伯伯曾冒着中枪子的危险,拿着扁担追赶敌人,以此掩护撤离。”振庄伯说,战争年代生活困苦、敌人凶残,还有村民自愿给党员的孩子当奶娘。
由于初期红色旧址保护提升不足,几十年来,老屋被村民所建土房、猪舍所围,“重围”之中南委旧址无人问津。
枫朗镇做好南方工委旧址建设,建设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示范带。图为大埔角村红色广场。吴腾江摄
这几年来,枫朗镇在市、县、镇三级党委、政府以及组织、宣传、党史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深入走访革命后代、周边群众,不断搜罗红色史料,保护提升南委旧址,增设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陈列馆、红色宣誓广场、红色文化长廊等节点,成功打造了一个红色教育基地。仅2019年来南委旧址参观学习的人数就达1万余人,其中两年来还吸引了不少革命将帅后代纷至沓来重温红色记忆。环境变好了,村里不少农民开始“洗脚上田”,在村支书和村里能人的榜样带动下,纷纷开起了农特产商店,吃起了“红色旅游饭”。
“红色故事我会一直讲下去,直到讲不动为止!”现在,跟过往游客们讲讲南委的故事,已经成为“义务导游员”黄振庄的老年生活乐事之一。
产业帮扶
书记带头搞直播 村民电商卖土货
虹销雨霁,下午时分的大埔角圩,来往的村民多了起来,街道两旁林立的店铺内,特产琳琅满目,留住了游人的脚步。
沿路而行,这条街以南委联络点“天成商号”为核心,有规划专项区域,汇集枫朗全部特色产品以吸引游客购买消费,初步形成了一条小型商业带。
“红色村”枫朗镇大埔角村修缮红色旧址“天成商号”发展红色旅游,一旁是四联货栈大埔角电商服务中心。吴腾江摄
“带动村集体和个人经济收入,将红色旅游资源转化成实际效益,只有贫困户说好才是好。”海珠区琶洲街道办事处驻大埔角村第一书记王伟特地带领我们走到商业街尽头,这里有一幢两层新房,是脱贫户黄东梅的家。
“现在好啦!不用再住以前老鼠钻厨房的老屋啦。”看我们在门阶停留,今年44岁的黄大姐出门热情招呼。大儿子偏瘫,爱人外出务工,她独自一人照顾家庭,10年时间里,她一人含泪照料4个孩子起居。
生活泥潭中,脱贫政策带来了希望,从住房、医疗,到光伏发电、项目分红……红利逐步增加,让勤劳乐观的黄东梅铆足了干劲。她在打散工之余积极发展种植,每天挑着柚子、番薯、青菜到商业街上卖,实现家庭人均年收入达9600多元,生活越过越好。
2019年,扶贫单位开始采取“产业帮扶,即收即销”的方式,将贫困户的农产品“聚散为整”,不断发展壮大农产品的“供应库”,投放到市场中热销。
四联货栈大埔角电商服务中心。吴腾江摄
王伟作为第一书记,每月穗梅两地跑,在街道领导牵头下组织琶洲电商企业与合作社对接,由村党支部郭华添书记亲自上阵,通过直播等形式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探索长效脱贫机制,依托互联网电商平台、会展中心平台组织销售大埔富硒蜜柚、香米等农特产品,2019年实现纯利润6万元。
“去年,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953.67元,我们全村95户贫困户共计300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村子也符合退出标准并退出贫困村行列,大埔角的未来绝对充满期待!”王书记自豪地说。
绿色发展
昔日踩单车卖茶 今朝开宝马买茶
离开大埔角后,沿着镇里规划的旅游路,九曲十八弯,20多分钟车程便进入了长年云雾缭绕的上山下村。这里林霁风岚清音、岭秀云雾缭绕,各色茶吧、茶厂分布上山道路两侧,“茶味”十足。
“来,请喝杯我亲手做的茶。”晚饭后,随意走进一家名为“禅茶一品”的茶吧,热情好客的老板魏国全亲自泡茶。烧开的水冲到茶碗里面,水与茶交融的一刻,清新的茶香便弥漫开来。
高香的“鸭屎香”、淡淡的杏仁香……他先后泡了几个不同品种的茶叶,每一个品种的茶香味都不一样,让人久久回味。“茶色透亮,口中回甘。”一名同行品尝后连连称赞。
茶过三巡后,魏国全和我们唠了起来。“我1995年就出深圳务工,一直以为外面好,但这几年,听乡亲们说村里的潮汕游客多了起来,茶青收购价钱也在逐年提高,我开始看到了商机,就回乡卖起了茶叶。”他说,今年春茶销售,他凭借60亩茶收入10多万元。
如今,这上山下村有328户居民,其中就有86间小型茶叶加工厂,村民分别在大中小城市开设门店186间,形成了产制销一体化链条,一片小小绿叶撑起了一个致富大产业,几乎家家户户吃上了“茶叶饭”,一些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来种茶了,一些外出发财的乡贤也返乡投资乡间民宿业和休闲“茶吧”了。
村党支部书记魏新光转着茶杯算了起来,茶青均价由起初2元上涨至15元,优质茶甚至可达30元,茶农年收入均达7万元以上,个别农户年收入更是达20万元。直接和间接解决800多名村民就业。
鸟瞰枫朗镇上山下村西岩万亩茶园。吴腾江摄
铺开枫朗镇规划图,记者清晰地看到一幅“大雁展翅高飞图”,该镇如今以红色村大埔角为“雁头”,大埔角村至上山下村为发展“主轴”,以西岩茶乡、将军輋以及大王坑村为“两翼”,串起22公里红绿文化旅游线路,连通大埔县、潮州市饶平县新丰镇等三镇20余村。真正实现了“山下听一段红色讲古,山上品一杯绿色香茗。”
“这几年,南委旧址红色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人气,也为当地带了巨大商机。‘红’和‘绿’是环环相扣的,绿色产业投资回报周期比较长,单靠企业吸引人流是不现实的。”广东凯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赖法卫深有感触地说,旅游路带旺人气,就会提高企业原材料收购量,进而就是带动农户脱贫致富了,目前全村茶农茶叶销售量呈30%上升,单从茶成品每斤单价也从140提升至180元左右。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广东省红色文化研究会】